今天,安徽老家酒业小编是时候说说白酒、食用酒精、工业酒精的区别了。
其实这三个概念从专业上说,是相互混淆的,我们只按通俗的说法来简单说说这三种东西。
先说工业酒精,这种东西来源有两种,一种是从化学物质提取出的酒精,一种是谷物和谷物之外的作物进行发酵、合成而成的酒精,由于酒精度高,并没有进行甲醇分馏,所以“毒性”很大。这不是用来饮用或食品加工使用的,而是用于医疗、工业等其他用途。
上世纪90年代,曾有商家在白酒中兑入工业酒精,造成消费者直接的伤害,这属于刑事案件范畴。这种图财害命的手法,现在基本没人做了。
食用酒精,采用液态高温的酿造方法,主要原料是木薯和玉米,出来的酒精纯度也很高。对蒸馏环节要求比较高,甲醇大部分被有效分离,因而是可以用来勾兑的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国家提倡液态酿酒法,其实就是食用酒精的工艺,只不过对原料、蒸馏做了更严格限制而已。这种液态酿酒法,产酒快,出酒多,一度被视为白酒新工艺来推广。
但这种酒,酒味冲辣浅薄,没有浓郁香味,还需要用传统酿酒方法的酒水来勾兑,或者同时增加“串香”工艺。串香是什么呢?说白了,就是将液态酿酒法出来的酒水,从传统酿酒法的酒糟里过一下,沾点酒香味。
这种新工艺白酒,曾几何时一度流行,也成为白酒造假的一大法门。但很快受到消费者抵触,山东死的那几个名噪一时的酒厂,基本都是这么死的。
于是,国家又开始鼓励传统酿酒法。新旧酿酒法,主要区别的环节在于发酵过程。传统酿酒法的发酵,是用大缸或窖池来发酵固态的原料,也就是将粮食直接投放发酵容器进行发酵,而不需要粉碎、研末、打糊。所以传统方法被成为“固态纯粮酿酒法”,国家专门颁布标识,以示鼓励。从此,液态酿酒法才退出白酒市场。
以上是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,显然,与我们说的白酒在工艺、原料上都有很大不同。所以,白酒不仅有特定的工艺要求,还一定不是食用酒精、不是工业酒精,也不应该掺杂这些东西进去。
那么,现在市场上还有没有液态酿酒法的白酒在流通呢?你说呢!
目前市场上的白酒造假,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:
第一,虚假年份。直接说谎的就不必提了,值得一说的是那些年份酒。白酒的所谓年份酒,并非指瓶装的酒水是陈酿过多少年了,而是指在勾兑工艺环节添加了陈酿年份的一点点酒。也就是说,你喝的“十五年陈酿”,很可能一瓶里面连一小口十五年陈酿的酒都达不到。你别太伤心,真可能仅仅是一滴。这个没法破,也不必破,你直接把“多少年”当成产品分类名即可。
第二,以次充好。如上,如果有一滴陈酿酒,那也不算欺骗你。以次充好的现象,是连一滴也没有而让你误认为有。比如现在叫X酒集团的生产的X河,由于发展速度严重超出生产能力,收购X沟也无济于事,大量外购原酒成为重要“生产方式”。也就是说,现在的X河X之蓝与10年前的X之蓝,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,属于拿劣质酒吃品牌老本了。破法:多观察企业状态,对可疑企业的产品自行远离。
第三,香型造假。香型造假的本质是工艺造假,也就是说你承诺的工艺并没有达到。最严重的是酱香型造假。贵州一代的小酒厂,无论是自有品牌,还是以卖原酒为业,大多是只以浓香型工艺来造酒,然后添加香精,模拟酱香型,再以酱香型原酒出售。所以,市场上打着茅台镇、这个茅那个茅的,基本都是假香型。直接列为假酒,也是可以的。破法:宁可选规范厂家的品质酒,不选不规范厂家的便宜酒。
第四,品牌造假,或者说厂家造假。主要出现在副品牌外包这种合作模式中。大多酒厂都有品牌外包,也就是说,将某个品牌完全外包给一个经销商或者小酒厂,或者经销商自己搞个品牌以企业的名义来推销。这种情况本来无可非议的,只要你老老实实从厂家灌酒就可以了嘛。但大多副品牌在做到一定程度后,就开始自己建灌装厂,从四川等地购买原酒,仍包装以原副品牌。消费者哪里知道这些内幕,还以为是五粮液生产的浏阳河呢。破法:宁可不买,也不买大厂家的不明副品牌。
第五,代理商造假。和品牌造假相似,某个代理商获得某品牌区域市场代理后,利用厂家资源获得一些市场占有率,为了谋求暴力,就脚踩两只船,一方面维持代理关系,另一方面自建灌装厂或者从小酒厂灌装,开始造假。消费者还以为是厂家的酒呢,因为这个假酒贩子一直以厂家代理的面目出现。破法:不和小的、新的酒经销商打交道;选购厂家主流副品牌,而不是七七八八的奇怪副品牌。
第六,假装自酿。这是新建酒厂、地方小酒厂的流行做法。大家知道,酿酒的发酵环节非常复杂,甚至可以视为品质与成本之所在。大多各种原因新建的酒厂,尽管装模作样建一些窖池,其实主要还是外购原酒回来勾兑、灌装。一些曾经很不错的小酒厂,也放弃了自酿。这也是大家一定要留意的。破法:不和新建白酒厂打交道,对不正规小酒厂持怀疑态度。
以上是主要的几种造假方法,这几种还算比较有良心的,至于更加恶劣的造假方法,其实随着市场的发展,至今已经比较少见了。
散酒加盟品牌:八宝春酒